第一章李弘冀拒命(1 / 1)
显德十二年的九月底,金陵。
虽然地处温暖湿润的江南,到了这种深秋时节,金陵城中的气氛同样肃杀得很,大江已经进入枯水季节,霜降好像不光是打掉了枯叶败草,就连城中的行人都有些像霜打的茄子,蔫蔫的。
年初对吴越的战争曾经让金陵百姓很是过了一把天朝大国的瘾,虽然他们依然在用着大周的显德年号,天子是在东京而不是金陵,金陵皇宫早就改叫作国主府了,经常在澄心堂召集群臣会议的那个李弘冀也是国主而非天子。
然而就连这种偶尔露峥嵘的扬眉吐气日子都不能长久。
大军势如破竹地攻入吴越的苏州和湖州界内,刚刚让百姓欢腾了一阵子,文武百官刚刚看到朝廷振作唐国复兴的苗头,仅仅是过了一个多月之后,欢腾的人们就挨了当头一棒,复兴的苗头似乎就已经被彻底地掐死了。
周军居然从那捉襟见肘的兵力中抽出来数千人,迅速经海路驰援吴越,会同吴越军东征西讨连战连捷。唐军一共三路人马,竟然被敌方的一路大军给打得灰头土脸的,南路抄袭衣锦军的林仁肇所部被击退,中路攻克湖州的皇甫继勋所部几乎被全歼,北路佯攻苏州的陈德诚所部最终被迫撤去苏州长围。
在这一战当中,虽然中间有过奇袭衣锦军、强取湖州城的累累战果,俘获过吴越的节度使,甚至有过阵斩周军的军、刺史一级军官的大捷,但是随后的失利却把前面所有的成果全都吐出去了。
如果说南路大军在夺了衣锦军之后不久又丢了这座城池,让双方的战线完全复原在战前,所以即便是损失惨重也还可以硬掰成一个不胜不败的结果的话,那么中路大军的折戟沉沙用一个不胜不败来形容就显然是太荒诞了。
湖州路行营都统、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兵败被俘,三万大军仅剩下一万不到逃回来,被副都统慕容英武带回了宣州,这样的惨败就只有当年丢失淮南的战争可以相比的了,然则这一战主要的敌手却是吴越军。
也就是吴越军当中有数千周军作为骨干,这些周军在战争中也是伤亡颇重,甚至还丢了两个军都指挥使的性命……这场战争还存在这么一些略微挽回脸面的说法,这才没有让湖州路行营的大败亏输显得过于难看了。
在三路大军当中,唯一损失轻微的就要属负责佯攻苏州的北路了,在其他两路大军相继失败,局势已经完全不可为之后,苏州路行营的及时撤退总算是为大唐保住了一点面子,也保住了强军的种子。
百姓们是不知道这许多细节的,他们只是知道了,唐军现在连吴越军都打不过。总共出动了有七八万人马去偷袭吴越,提起了都讲十万兵马的,结果却被对方的三四万人就给赶了回来。想来如果不是吴越国民少兵寡的话,吴越军现在说不定都已经反攻入境了。
这种败仗的民心士气的打击,其实并不下于几年前在淮南的丧师失地,因为自对中原朝廷屈居下风之后,现在的唐军竟然连周边的小国都搞不过了。
然后就是双方换俘。
在有了朝廷撑腰以后,这吴越国还真是爬到了大唐的头上去了,用吴越国的宣德军节度使钱弘偡交换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尚且可以说双方平等,但是金陵这边释放了在湖州俘获的数千吴越军,却换不来吴越国同样释放一两万唐军,委实让南唐治下的百姓感到憋屈。
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吴越国攀牢了朝廷的大腿,朝廷仅仅派了个使者过来恐吓了两声,国主就只能听话地把吴越军的俘虏都给放了,把钱弘偡礼送出镜——幸好,还能换回来皇甫继勋,倒还不算是两手空空。
但还是憋屈,金陵上上下下都感到憋屈。
可是那个让人憋屈的朝廷使者他又来了,他这一次来,却是要召国主入朝,让李弘冀到天子面前亲自解释一下为何要轻启边衅。
为何要轻启边衅?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吧……但是唐军与周军都已经在吴越国直接交过手了,唐国和朝廷却还不算是彻底地撕破了脸,唐国这边显德年号继续用着,每年的贡奉也在按时交着,李弘冀也没有搞什么恢复帝位的活动,所以明明是心照不宣的话,却是根本不能宣之于口。
朝廷第一次派使者过来谴责,那还是唐军刚出动不久,正在战场上面占着上风的时候,就是在那种时候,意气风发的李弘冀都没有和朝廷撕破脸,仍然在努力保持着基本的藩属体面,只是对使者哼哼哈哈地推搪了一番而已。
等到朝廷第二次派使者过来切责,那已经是战场尘埃落定,双方军队脱离接触之后了,这时候的李弘冀就更不可能和朝廷撕破脸了,不光是不能撕破脸,而且要好话说尽、极力忍辱、委曲求全,释放俘虏、归还钱弘偡就是在这个时候答应下来并且落实的,如此换不回自家的俘虏,最后也只有认了。
但是朝廷这第三次派使者过来,那要求就实在是没法答应了。
天子直接诏命国主赴阙,去朝堂上解释为何要轻启边衅——这种要求还能怎么答应下来?
是,趁着朝廷伐蜀难以分心的机会,国主试图投机取巧兼并吴越,结果最后失败了,既然偷机失败,那就愿赌服输,扔给吴越国一两万俘虏,增加了今年的贡奉以作为对朝廷发兵的补偿,这些都能认。
但是国主赴阙去干什么?当庭受审么?那还有什么国体可言……更何况,国主一旦赴阙,还能不能够回得来?一旦被天子羁留在东京无法返回金陵,将如社稷何?
但是使者的态度很强硬,使者背后的兵力调动更强硬。
行商、旅客、进奏院……各种各样的情报来源都在告诉金陵朝堂,周军已经在向淮南和荆湖大举调运兵力物资,虽然具体的数目不详,具体的负责人也还不清楚,但是淮南和荆湖那边增加的禁军与军资粮草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江陵府和岳州那边正在打造数千艘大船也绝不是风闻。
所有的一切都在表明,山雨欲来风满楼,李弘冀接受天子诏命赴阙固然很危险。拒绝诏命的后果同样难以预料。
继位以来的第一次,李弘冀感受到了灭顶之灾就在眼前,这种危机感比他还是太子之时李景用换李景遂为皇太弟威胁他的时候要强烈得多。
这样的一场危机,需要满朝文武齐心协力来应对,需要全国合力来抗拒,所以此刻澄心堂中是群臣济济。但是屋内的气氛非常沉闷压抑,寒霜似乎已经从室外渗进了屋里,压得这些大臣一个个无精打采的。
“天子已经明谕孤于今冬赴阙,一则助祭南郊,二则为年初之事作些分说,使者还说王师发兵在即,若是孤入朝稍迟,大军就会过江伐罪。孤思来想去,以我当前国力军力,实在难以抗衡王师,不如就让韩王监国,孤从命赴阙就是……”
眼见群臣一言不发,而天朝使者那边却催促得紧,李弘冀颇为无奈,只能稍微松一下口风,看看群臣都有哪些反应了。
“陛下不可如此!臣与陛下俱受元宗顾命,以今日之情势,陛下若是赴阙,且不言被讯问而有损国体,那也必然被天子羁留。若然如此,将如社稷何?臣虽死亦无颜见元宗于九泉之下啊!”
门下侍郎、枢密副使陈乔终于忍不住了,虽然在他上面还自有高官扛着,不过大家都不说话,直接逼得国主真的打算赴阙,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
“是啊,我国依江为险,国力军力虽然比起周朝稍弱,却也不是全无机会,陛下不可以轻弃啊!”
既然有人打头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洎赶紧附和起陈乔来。
“陛下近年来励精图治,我国正是有些起色的时候,若是贸然赴阙被天子羁留,岂不是前功尽弃了么?听闻枢密院的慕容承旨已经造出万人规模的慕容铳和火药利器,而且当前已经练得万人新军,加之大江为限,当可一搏。”
司空、平章事严续和吏部尚书、知尚书省事游简言一边劝慰着李弘冀,一边看向右仆射、知枢密院事殷崇义,希望得到他的核实。
殷崇义对李弘冀赴阙的问题一时还拿不定主张,本不欲发言,不过严续和游简言都向自己望了过来,职责之内的事情却推搪不得:“是,原本湖州以南獐山一战,使用慕容铳的镇南军新军也是损失惨重,军士倒是大多数都逃了回来,军器却丢了个干净。”
见二人闻言一脸惊疑地看着自己,殷崇义赶紧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好在慕容承旨执掌军器作坊以来,金陵、洪州和鄂州都在加紧制作新式军器,都往金陵凑一凑,现在倒是可以装备起万人规模的新军来。慕容承旨练此新军颇为得法,又有数千经历过战阵的镇南军新军为底,如今确实练得有万人新军。”
第一章李弘冀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