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记录 |

第51章 退学威龙(1 / 1)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章

    这天,契丹战俘终于被五百幽州边镇将士押送到长安。书神屋 m.shushenwu.com每天都跟杨玉环夜夜笙歌的李隆基,得知此事后大悦,下令犒赏有功将士。

    生擒一人,酬获人绢十匹;斩首者,绢五匹;其功勋爵位等,可由幽州节度府自行分配。

    这个赏赐很丰厚了,因为按人头斩获来算,可以说这些士卒一个个都捞得脑满肠肥了。

    要知道,如今早已不是初唐建功立业的时代了。唐国可以获得的土地,也早就获得并巩固下来了。捞军功的难度,远胜以往。

    府兵制度的名存实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打仗已经无利可图,变成了纯粹应付差事的“恶事”。

    就算偶尔能在边境大胜敌国,斩获无算,基层士兵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唐国中枢往往就是用勋官与爵位打发一下。

    对于军功赏赐,朝廷给爵位给得很爽快,但给财帛却又给得很小气,用个成语概括一下,就是典型的“口惠实不至”。

    和《木兰辞》里面介绍的一样,唐代军功,也是实行了“十二转”制度。

    当年北魏的时候,打仗如果是“军功十二转”,那战后封赏可就是“赏赐百千强”了。

    什么叫“转”?

    每次战斗中表现最突出的那位将领,可以获得“三转”功勋。

    双方兵力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太小的战斗不算数),在以少胜多的战斗中歼灭(斩杀俘虏)敌人百分之四十兵力,就可以获得“五转”功勋。

    其他斩将级别、在战斗中发挥什么作用,都由上级负责计算转数。多次战斗的功勋可以累加,凑够十一转,可以受封柱国,十二转以上,封顶了,就是上柱国。

    不过到了盛唐,这一套完全变味了。

    这一时期唐国究竟有多少“上柱国”,无人知晓,占比也不好统计。比如说江南与蜀地,乃是朝廷的钱袋子,服兵役的人很少,占比自然低得可怜。

    但是,河西那边的情况是,本地男丁中,把没有服役过的也算在基数里面,有“上柱国”头衔的人超过了20%以上,接近四分之一了!

    保守估计,五个男丁中超过一個人是上柱国,这种赏赐不仅不值得夸耀,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还带着羞辱人的意味。

    此番幽州藩镇大胜,这五百人的封赏抚恤,按常规来说,就是方有德自己处理了,把军功十二转算一算,给些勋官就完事了。能在“无诏入京”的情况下请赏,面子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李隆基不见得每次都同意,但谁让他刚刚把儿子寿王李琩的老婆搞到手了,正玩得起劲呢。

    方有德的军功,就变成他跟“儿媳”吹嘘自己文治武功的资本。

    这是幽州边镇将士们的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跟之前的统帅都不一样,把士卒们的生死与利益放在心上的节度使。

    这也是幽州边镇将士们的不幸,因为无论他们创造了多少战功,实际上还是需要有一个强力人物为其争取利益,现在的大唐,又有多少“方有德”?

    李隆基心情好的时候,又有多少呢?

    万一报功的时候,恰好这位大唐圣人心情不好怎么办?

    当然了,也得亏是领赏与需要抚恤的士卒只有五百人,要是再多点,可能李隆基也会捂住腰包,随便糊弄一下得了。

    正当长安酒坊的士子们在讴歌边镇大胜,唐国威严照耀四方之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欢欣鼓舞,比如说那个立下不世之功的幽州节度使……的独子。

    兴庆宫后门的方家宅院内书房里,方重勇一脸无奈看着两手空空的郑叔清,有气无力的问道:“你是特意来嘲讽我的么?”

    “我为什么要来嘲讽你?”

    郑叔清一脸古怪问道。

    “我还以为我已经很出名了呢。”

    方重勇叹了口气,把自己“退学威龙”的遭遇跟对方描述了一番。

    “你是说,你先进国子监,然后因为年龄不够被拒收;后面进了弘文馆,又因为你父亲的进言,被革除学籍?”

    郑叔清一脸惊讶,这等离谱的经历,他长这么大头一次听说,也算是长见识了。

    “对,然后给我补了一个千牛卫中郎将,一个九岁的千牛卫中郎将,你说可笑不可笑。”

    方重勇脸上就差没写“生无可恋”四个字了。

    我做错了什么!我还是个孩子啊!

    方重勇感觉流年不利,似乎最近做什么都倒霉。

    “唉,睿宗十一个月大,不到一岁就被封王,我感觉,你这遭遇似乎也不怎么离谱。

    呃,不过你被封为千牛卫中郎将,前面是不是应该有检校二字?”

    郑叔清好心安慰道,不过这话听起来怎么看都像是在嘲讽。

    “是吗?”

    方重勇一愣,高力士来传旨的,圣旨太长,他没记住,就记住那个千牛卫中郎将了。他从书架上把那份帛书拿下来看,果然明明白白写着“检校”二字。

    “本来呢,本朝将前朝的备身将改为中郎将,左右卫各二人,正四品下,掌通判事、升殿侍奉、传官口救,很大的官。可谓是位高权重,很多边镇将士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位置。

    但是,前面要是加上检校二字,就完全不同了。

    检校千牛卫中郎将就相当于是圣人特批的,没有在外朝通过审核,只是在千牛卫里挂个名,不用履行职责。基本上,就是什么也干不了。谁知道现在有多少个检校千牛卫中郎将啊……”

    郑叔清越说方重勇的脸越黑。

    “你别生气啊,一个月俸禄万一千五百六十七,十一贯呢。”

    户部侍郎的郑叔清“业务娴熟”,官员俸禄张口就来。

    好吧,可以不做事,躺平拿钱,虽然有点少就是了。

    一年不到两百贯的俸禄,收入是对不起千牛卫中郎将这个身份的。由此可见,必须得有额外收入,千牛卫中郎将才能养家。不然在长安基本开销都成问题,这点钱还不够去好点的酒楼吃顿酒。

    “你来找我就这?我这里没有红莲春了,要喝你自己制红曲自己酿啊。”

    被郑叔清骑脸输出,方重勇忍无可忍了!

    “别别别,这次来找你是有好事。”

    郑叔清一脸神秘,从袖口内掏出来一份请柬。

    “三日之后,圣人为了庆祝幽州边镇大捷,要搭台子在梨园举办戏曲歌舞演出。拿着请柬,便可以入内观看,这种机会不多的。”

    李隆基要办演唱会?

    方重勇一愣,随即接过请柬,背面居然连座位号都写上了。

    古人也不是傻子啊,要是不提前写好座位号,到时候都是达官贵人,门票又因为各种原因发多了,到时候岂不是要因为座位问题打起来?


    座位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面子掉地上就捡不起来了。

    所以为了争座位而装逼打脸的事情,这年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筹备演出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考虑过这些破烂事了。

    郑叔清家境殷实,这类人已经不在意那些所谓“小节”,反倒是把面子当做头等大事看待。

    想明白这一茬,方重勇又把请柬推回去,长叹一口气道:“都这么熟了,没必要如此客套,有什么事情只管讲就是了。”

    “是这样的。”

    郑叔清一点都不跟方重勇讲客气,他从袖子里摸出一块非常鲜艳的绢帛碎片,递给方重勇。

    “粟特锦?郑侍郎伱这效率,真是……”

    方重勇都惊骇了。

    封建时代是什么样的办事效率,只能说懂的都懂。

    不想心思拖延,走流程就要很久;如果有人故意使坏,一件小事办好几个月,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你不明白,这是圣人要求办的事情啊,能不快么?只是……仿的粟特锦,和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终究还是不一样,唉!”

    具体差别在哪里,郑叔清说不出个所以然,当然那只是因为限于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实际上,当他把两种布料的碎片放在桌案上时,任何人都能很直观的判断出哪一种是西域来的粟特锦,哪一种是唐国仿制的。

    其实粟特锦第一次被“拆解”,是唐初时候的事情,只是关注的方向,以及实现的目的不太一样。而且西域过来的粟特锦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隔空对掌般的商业竞争。

    按照方重勇原本的理解,所谓“仿造”,就是完全照抄对方的样式。但实际上,这种想法都是一厢情愿而已。

    抄,也不是谁都可以抄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抄的。

    布料的款式毕竟不是文字绘画,其中也融入了画匠工匠们的心思,有些技巧甚至是代代相传,成为传子不传女的独门秘籍。

    每一款布料问世,其实都是工匠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布料上。工匠们不理解西域那边过来的粟特锦要表达的意义,仿制出来的东西,便没有神髓,只是粗粝的模仿。

    长安权贵们见惯了好东西,能忍得住这种大忽悠?

    到时候郑叔清不但不会立功,反而还要被李隆基治罪!

    老郑不是傻子,知道不行,就让工匠们放手一搏,按自己的想法来仿制粟特锦。

    好消息是,这种仿制粟特锦,看上去比原版似乎更好一些。

    这也很好理解,大唐在丝织品行业,原料方面碾压西亚地区。蚕宝宝都是人工喂养,养分充足,吐出来的丝粗壮而长纤维,光泽透亮大气。

    坏消息是,稍微……有点点不太像粟特锦。

    原因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郑叔清给方重勇描述了一下他从纺织工那边打听来的消息。

    西域那边过去的蚕丝,不仅有唐国国内产的,还有西域各国产的“野蚕丝”。野蚕是没有经过人工驯化代代筛选的原生蚕。

    吐出来的丝,又细又短。

    然而错有错招,西亚那边混合蚕丝编制出来的粟特锦,反而带有别样风情。

    为了保证丝绸之路上的高利润,西域各国,对唐国的养蚕技术,实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虽然这个事情让方重勇无法理解,但事实就是如此,最害怕丝绸技术被西亚掌握的国家,反而不是大唐。

    对大唐这边各种畅销商品的技术,最在意的国家也不是大唐本身,而是丝路上的其他国家。

    这些国家担当着“技术围墙”的责任。

    再加上西亚那边的绘画以方正硬派著称,而唐国的布料图案以圆润饱满而著称,二者风格不同,简单照抄,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以老郑麾下那些工匠编出来的,不能说不好,但是不是“粟特锦”,还真要两说!

    这种情况,就好比说李隆基要去弹电子琴,但唐代没有电,所以工匠们就只能搞出钢琴来。钢琴是很好,然而它有没有电子琴那种破音色呢?

    会不会李隆基就是犯贱,就是喜欢电子琴那种调调呢?

    很难说。

    这也是郑叔清跑方重勇这里来叫救命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仿制的粟特锦,是比原版要好的。”

    方重勇将两款布料的碎片拿在手里比划了一番说道。

    “不要你觉得啊,你觉得不顶用,要圣人觉得如何才行。”

    郑叔清怼了一句,眼巴巴的望着,希望这位大唐小神童能有点子,哪怕馊点子也行。

    “圣人圣人圣人,你哪句话不离圣人?你又不是圣人养的……”

    方重勇话说了一半,停下来不说了,那三个字太侮辱人。哪怕他跟老郑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私交,也不能那样口无遮拦。

    “你啊,就是完全不懂我大唐的官场。”

    郑叔清叹了口气,也没去计较方重勇的失言,继续说道:

    “你以为左相右相,尚书侍郎,刺史御史,他们很了不起对吧?他们手握重权,可以决定一般人的生死对吧?

    其实呢,大唐的运转只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圣人想做什么,就要有什么。除此以外,都是虚的,裱糊给外人看的。

    就像是你之前没有进国子监,其实是圣人觉得那样苛待了你家。国子监两千多学生,长安城内随便哪个坊,哪里找不到几个国子监监生?

    国子监出来的学生,哪怕未来就是科举考上后被授官,也不过是……”

    郑叔清指了指自己说道:“不过是圣人的一条狗。”

    “而且很多人连当狗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如蝼蚁一般被人随意摆弄。

    后来你被破格入学弘文馆,我原本以为你要飞黄腾达,但现在……我又看不明白了。

    废话不要多说,你就说现在怎么办吧,唉。”

    “当然有办法。”

    方重勇已经有了解决方案。

    “好,要多久见效!”

    郑叔清满脸激动,他现在恨不得叫方重勇叫爹。

    “就今天。”

    方重勇淡然吐出三个字。



第51章 退学威龙  
携剑远行作品:  都督请留步  北朝求生实录  修真分析帝  
类似:  万古天帝  百炼飞升录  天降鬼才  斗破之无上之境  

加入书签

书页/目录

搜"盛唐挽歌"
360搜"盛唐挽歌"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