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汉朝自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史称西汉,后来光武帝刘秀中兴,建立东汉,传至献帝刘协,诸侯割据,分为三国。后世史学家认为三国的时间段是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主要是魏、蜀、吴三个政权相互争斗的时期。
年幼的天子登上皇帝宝座时靠着外戚一方势力,天子要想重新拿回权利,只能依靠身边的近臣,也就是宦官,来打压外戚一方,从而导致汉朝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互相争斗,进一步导致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经历东西两汉405年的汉朝正式结束。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南京),国号“吴”,史称东吴。这就是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迫使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魏灭亡。咸宁五年(公元279年)至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结束了六十年的三国纷争,建立了短暂的西晋王朝。
曹魏国号来源于曹操所建的魏王国。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河北省邯郸市)。魏公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四月,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王,食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
蜀汉政权自称“汉”,不称“蜀”。《三国志》陈寿开始正式用“蜀”代称刘备建立的“汉”国,以与建都长安的西汉王朝以及建都洛阳的东汉王朝以示区别。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獉,参伊、周之巨勋。”刘禅在诏策中说诸葛亮将建特殊的功劳在“季汉”,“季汉”上承“西汉”“东汉”,即指“汉”政权。除皇帝在诏书策令中自称“汉”外,大臣也多言之。《魏志》中记载多称为“蜀”,以地名贬称,丑化敌国。后人评价多采用魏国的方法,即称“汉”为“蜀汉”,采取地域加国号的方法,部分反映蜀汉政权国号是“汉”。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后,孙权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八月,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期间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除民屯和军屯外,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著发展,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蜀汉的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神阁手机版阅读网址:
前言